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

「低碳」正掀起另一次工業革命,下一批科技新貴將在這裡誕生


碳 is Money
製作人:孫秀惠 撰文者:胡釗維 研究員:陳泳翰
減碳,不只是環保概念,更關係巨大的利益。中、美、歐、日經濟政策全離不開「低碳」,不行動可能喪失沃爾瑪等國際客戶訂單,而這也是讓薪水三級跳的機會,若還沒體認碳的威力,麻煩可大了!
歐洲小國丹麥在全球風力發電產業獨領風騷,這就是碳優勢!(攝影者.陳炳勳)
每個時代都會產生一些重要的新名詞,若問未來二十年有哪一個你不能忽略?答案將是:「低碳經濟」。
也許你乍看不知道它的意義,沒關係,就讓下面幾個人來說服你:「股神」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剛在本月初完成五十年投資生涯中最大的一筆收購案,他所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(Berkshire Hathaway),以四百四十億美元收購鐵路公司BNSF。今年美國鐵路運量遭受到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週期性下滑,但巴菲特提出的每股收購價格竟高達一百美元,較宣布當天BNSF收盤價還溢價三一%,這並不像是巴菲特的慣常手筆。
究竟,巴菲特看見了什麼市場其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?他說,這筆交易是 對美國經濟前景的壓注。那是什麼?《華爾街日報》(Wall Street Journal)的評論指出,巴菲特看好BNSF的原因在於,在美國總統歐巴馬(Barack Obama)所提出的綠色新政計畫下,節能、低碳排放量的鐵路運輸,因能源價格長期看漲,將有可能取代以汽車為主的公路運輸業。
所有跟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,以及能源效率相關的經濟事物,稱之為「低碳經濟」,因為它不只是個環保概念,更關係到巨大的利益。
這是一場企業求生戰!
華碩耗時一年,盤查夥伴碳排放量
不只巴菲特已經起身抓住跟低碳經濟相關的機會,從Google到金融巨擘美林(現為美國銀行)到台灣的台積電、華碩都正在加緊腳步布局的,都是同一件事。
從去年十月到今年九月,國內電腦大廠華碩為了一張證書,全公司上下,包括合作的廠商都被「盤查」了。
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,華碩詳記了一台筆記型電腦各零件生產、零件運輸到華碩工廠、完成組裝、消費者使用期間、到最後送進回收站每個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華碩有數十名專員,親赴將近兩千家零件供應商的工廠,一一清點各個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小至員工餐廳每天的食材,大到工廠用電量,鉅細靡遺;對內部,華碩還必須盤查所有員工的國外出差行程,以計算出因搭飛機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花了一年,為的是什麼?為了能在筆記型電腦上貼上一張畫了個腳印的貼紙。那張貼紙代表華碩電腦成為國內第一家取得「碳足跡」商品認證的公司,也許你要問:當電子產業的毛利率早已跌破五%之際,華碩竟還有餘力斤斤計較廢氣排了多少?一張貼紙有那麼重要嗎?
但執行華碩碳足跡認證計畫的華碩品質長林全貴很嚴肅的說,不做,「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市場淘汰!」
事情真的如此嚴重嗎?沒錯。
沃爾瑪設時限,逼供應商開始減碳
今 年四月,沃爾瑪(Wal-Mart)宣布,五年內十萬家供應商,全得完成碳足跡驗證機制,並會視供應商的執行貫徹程度,將商品分等級,可能的做法包括了給 分數,或者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籤;不只沃爾瑪,幾家大型電子用品專賣店包括美國百思買(Best Buy)、加拿大未來城(Future Shop)等也考慮跟進,這意味著,華碩若不執行碳足跡認證,將來有一天可能電腦都進不了這些大通路。
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 助理教授李堅明即指出,未來所有企業都將存在一個新風險,他稱之為「碳風險」,如果不配合減碳,等於從此得喪失國際一線客戶的訂單;而且,別以為你只是家小工廠,就能置身其外。按照沃爾瑪所提出的五年內十萬家供應商,全得完成碳足跡驗證機制的細節來看,由於供應商必須完整提出:從「原料出廠─生產─上架─消費者使用─到送回回收站」或廢棄的碳足跡評估,也就是說,除十萬家直接供應商外,連帶各供應商的上、下游廠商,都必須配合執行碳足跡驗證,以每家沃爾瑪直接供應商至少有五十家上、下游廠商計算,影響所及是全球超過五百萬家工廠,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台商為主的中國。
Google搞替代能源、滙豐銀行回收豬糞
也別以為只要不和大公司做生意,就能躲過這場風暴。美國加州政府已宣布,將於二○一○年底開徵碳關稅,視進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課以不同比率關稅,且會加重課 稅,加州政府已估計頭三年可徵稅達六千三百一十萬美元。台灣有九五%工業品仰賴出口,碳關稅勢必成為企業的額外負擔,若不進行減碳,負擔會更重。
其他國際大廠也全在最近幾年掀起一股減碳風潮。微軟宣布將在二○一二年降低其碳排放量至二○○七年的七成、惠普(HP)也宣稱,將在二○一○年之前,將碳排放量從二○○五年的水準降低一六%,其他還有英特爾、思科與甲骨文……。
不務正業,積極跟「節能減碳」掛上鉤的還有Google,它旗下新設立了一個職務:環保能源監督,並宣布投入替代能源開發,預期在二○一二年生產五千萬瓦特的替代能源發電量,這些電量足以供應五萬戶一般美國家庭。有意思的是,在替代能源出爐之前,Google甚至招來一群山羊,為總部園區的草坪除草,以取代耗電量高的除草機。
再來看另一個有趣的例子:資產總值超過兩兆美元,全球擁有約一萬家分行的滙豐銀行(HSBC),其最新發展的業務,竟然包括一項:豬糞回收?
你 沒看錯。滙豐銀行的豬糞回收計畫位於德國的Sandbeiendorf城市,過去在當地,豬糞拿去施肥前,都會先儲存一段時間,造成豬糞中甲烷因此大量發 散到空氣中,提高溫室氣體濃度,滙豐銀行將這些甲烷捕捉下來,並回收發電,效益相當於減少一萬四千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滙豐銀行不只做豬糞回收,甚至還自己蓋了座風力發電廠,總計投資九千萬美元執行「全球環保效率計畫」,讓滙豐成為全球第一家「碳中和」的銀行。
事實上,低碳已經不只關係企業,甚至還關係到你、我每個人都會受到牽連的國家競爭力。
十一月十六日,歐巴馬訪問中國,就在訪華前夕,其特別助理稱,此次訪華期間討論話題的重要次序為:氣候變遷、經濟恢復、阿富汗問題。氣候變遷,竟為何優先於經濟恢復?
答 案出在十月二十七日,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於參議院報告時鄭重提出警告,「接下來幾年……清潔能源技術有龐大需求,問題是,哪些國家會擔當起研發、製造、出口這些技術的角色?而哪些國家會變成依賴者?」「中國每個月投資九十億美元在清潔能源上頭……,同時間,美國已經落到後頭了。」他憂心美國的低碳競爭力,「美國油電混合車的電池有九九%是日本製造的。九○年代中期,全世界的太陽能電池超過四○%是由美國生產,今天,卻掉到只剩七%。」
很顯然的,歐巴馬政府已經將發展替代能源或節能技術,定調為一個整體產業戰略的問題了,因為這關係到日後美國的國力。從他就職後,美國新能源產業的相關政策就接二連三出爐,包括電動車、智慧電網、碳捕捉與儲存、可再生能源等等。
再看中國,從G20會議起,就開始向世界昭示其大國崛起的姿態,胡錦濤九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更首次表態,中國願意參與國際減碳努力,明年中國的「十二五」計畫,預計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項目,與發展替代能源或節能技術有關。
或許我們可以說,這些聲音的表面是以綠色和環保為名,但背後其實是一場新的全球產業戰爭。
全球排碳量最大的兩個經濟體(美國與中國),都已相繼把「低碳」跟經濟政策掛鉤。加上早就嚴格執行減碳政策的歐盟與日本經濟體,低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已經確定會衝擊全世界各個角落的產業。
這是另一場工業革命!
低碳經濟時代來了,全球產業重洗牌
當強國都聯手了,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直言,「出口導向的企業,再不做就會來不及了。」
而對台灣企業而言,跟著美國、中國兩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布局的產業戰略,今年,也已經開步走了。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公開指出,「即使沒有獲利,我們也要做綠色產業。」台積電將發展包括太陽能、LED等產業,二○一八年的目標要做到二十億美元營收,縱使不發展替代能源,國內科技大廠也全動起來了。
而即將在今年十二月七日召開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——哥本哈根會議,更將迫使這股力量更為強大,哥本哈根會議,是繼《京都議定書》之後,全球最重要,將影響氣候變遷機制的大會。這次會議最重要的主題,也就是二氧化碳:大會目前已初步定出,在二○二○年之前,全球碳排放總量必須較一九九○年減少二五%到四○%,包括歐盟、日本與中國等工業大國都已同意遵守這個規定。
這個標準一訂定下來,影響巨大;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(Nicholas Stern)稱哥本哈根會議為:「二次世界大戰以來,最重要的一次國際會議。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甚至直言,「這將是另一次的工業革命。」因為,這等於宣告全球「低碳經濟時代」正式到來,影響所及,甚至可能造成全球產業重新洗牌。
國際能源總署已估計,二○三○年前,將會有二十兆美元(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五億元)投資於替代能源產業,聯合國也預測,屆時創造出的綠色工作機會,將高達二千零四十萬個,是二○○六年相關工作機會的八.七四倍。
歐盟已預估,二○一二年起,全球航空業成本將劇增三十五億歐元(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九十億元),未來飛行差旅支出將大為提高;到二○二○年時,電動車會顛覆全球的石油需求,占美國與中國新車市場的四分之一;而全球LED市場產值更將在二○一二年增加一倍,達到約新台幣四千二百三十億元。
擁有碳優勢,你就贏了!
企業減碳就是省錢,還能甩開對手
嗅覺靈敏的投資機構更早已將碳風險為企業評估重點,目前已有超過兩百家投資機構(管理金額達三十一兆美元,約占全球投資資金的三分之一),要求全球五百大企業必須揭露二氧化碳排放量,未及時揭露的,就再難從國際資金市場上爭取到便宜資金。清大經濟系教授黃宗煌說,「如果現在還沒體認到『碳』的威力,那未來麻煩可就大了。」
碳風險,將會是未來企業面臨的最大困境。但反過來看,是風險,也就會有機會。若能及早建立碳優勢,卻可能是拉開與競爭對手距離的工具。《世界是平的》作者佛里曼(Thomas L. Friedman)就直指,碳優勢,將是全球化趨勢下最持久的優勢。
擁有碳優勢,去年經歷破產危機的冰島可望重新翻身。冰島正積極打造全球最大的伺服器中心,因為大型伺服器除本身運轉的耗電量高,還需要電來冷卻。冰島氣溫長年天寒地凍,因此冷卻所需的耗電極少,且冰島全國電力都是地熱發電所生。正在冰島興建伺服器資訊中心的Verne Global公司老闆蒙若(Jeff Monroe)即表示,將伺服器貯放於冰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基本上是零,對一家得運用上萬台伺服器的大型網路公司來說,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超過五十萬噸,達新台幣四億元。
美國與印尼於今年六月剛簽署一項協議,美國同意勾銷三千萬美元債款,以交換印尼承諾保護蘇門答臘雨林,這是美國至今金額最大的一筆「保護自然抵償債務」計畫,原因在於,印尼是目前全球熱帶雨林濫伐率最快速的國家之一,每年喪失的雨林面積,幾乎跟瑞士一樣大。
回到企業面,國內第一家取得碳足跡認證的華碩品質長林全貴指出,能夠知道生產過程中哪一段的碳排放量最大,就能知道該如何對症下藥,長期下來,其實反而有助於改善企業利潤。「想要減肥,總得先知道自己體重是多少。」林全貴說道。
林全貴指出,減碳的積極意義就是省錢,因此,華碩已針對能否再減少供應商,與運輸路線能否再縮短或合併進行重新評估。
英國洋芋片生產商Walkers已有成功實例。Walkers是英國第一家取得碳足跡認證的業者,從中發現洋芋片的最大碳排放量來自於馬鈴薯配送與洋芋片包裝,因此它透過只用英國本地生產的馬鈴薯、回收九○%廢料,並減輕包裝重量等做法,目前已減少七%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從而降低生產成本。
麥肯錫顧問公司即預估,某些現有節能技術可通過未來節約的能源收回成本,僅靠應用這些節能技術,到二○二○年,企業與消費者即可節約六千億美元。
「最重要的performance(成效),還不只是省錢而已,而是有marketing(行銷)的成效。」林全貴說,根據美國消費者協會調查,每三個美國消費者中,就有一個願在未來兩年內買綠色商品,且有五三%的人願為綠色商品多付錢,顯示綠色不僅是商機,更是未來主流。
蕭代基更直言,企業建立起碳優勢,是讓二、三流對手從此消失的做法。
進行減碳,除能與對手拉開差距,甚至,還能夠將你的優勢在市場「販售」,獲得報酬。
根據世界銀行統計,去年全球碳市場的交易金額高達一千二百億美元,三年內成長五十倍。到二○二○年,更將達兩兆歐元(約合新台幣九十六兆元)。
未來,投資人除了得分析上市櫃公司的財務報表外,也應注意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多的企業,甚至不願揭露的企業,一旦各國政府落實管制制度,隨之而來的就是突如其來的大量成本。
個人具備綠色技能,薪資水漲船高
低碳優勢也不只是企業的關鍵課題,對個人工作者而言,「綠色技能」將會是繼資訊技能之後,下一個現代工作者必備的基本能力,現在他們已有個專有名詞叫「綠領」。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(UNEP)和國際勞工組織定義,對於保護環境或者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,都可稱為綠色工作,包含降低能源消耗、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減低碳排放量等工作。相對藍領和白領工作者,這些綠色工作者,形成一個特殊階級,叫作綠領。
而美國太陽能協會(American Solar Energy Society)研究指出,到二○三○年,美國每四位工作者就有一位「綠領工作者」。這些新產生的工作機會,不只出現在環保工程公司,將放大到製造、建築、金融等各產業,甚至深入每個產業的管理階層。例如杜邦(DuPont)已經設立環保長(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)、昇陽(Sun)有環境責任副總裁(Vice President for Eco-Responsibility),主導企業的環境策略與承諾,讓企業更具備綠色形象,發展更具競爭力的綠色產品與服務。
據英國環境工作人力資源公司Acre Resources的調查顯示,二○○六年到二○○七年,從事氣候改變相關工作的專家,包括碳權交易員、分析師、專案經理人,成長了三倍。而台灣,目前也已經出現了一批綠領新貴,他們的收入,可以是同輩非綠領工作者的兩倍。
而未來,即便你不是綠領,也不是企業管理者,你都要注意:對一般消費者而言,企業可能因為減碳,致初期成本增加,而轉嫁到消費者身上,此外,一旦政府開徵能源稅,油電費用大漲勢不可免,因此帶動的物價上漲幅度,恐怕得以倍計算。
低碳,已經不只是概念,有人說低碳已經逐漸醞釀出一個超越國家與地域的新經濟體,在當中,強者就是那些具有碳優勢的企業或國家,而無論你願不願意,都必然無法置身事外,不受這個新經濟體的牽動。
延伸閱讀:為了綠建築認證,一○一只在島內採購
連台北一○一大樓也加入減碳行列。這座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,正在申請美國綠建築LEED金級認證。有了這張認證,等於鍍上一層金,研究顯示,拿到LEED金級認證的建案,每平方英尺價格可增加一百七十一美元,等於每坪可再拉高將近新台幣二十萬元。
但這並不容易,此次負責評鑑一○一大樓的EcoTech執行長暨首席科學家羅勃.華森就說,「有人的(營運中)建築,跟沒有人的(新蓋)建築,是完全兩碼子事。」因為,營運中的大樓無法打掉重蓋,也很難更動原始設計,只能從一項項行動方案中逐步改善。
目前EcoTech已對一○一大樓擬出上百件的行動方案,小至美食街攤商該提供什麼食材都要管。為此,一○一已要求商場攤商提供食材發票,因為,未來所有進到一○一大樓的食材,其運輸距離不能超過一百六十公里;就連辦公室該採購什麼文具也有規定:工廠送到一○一大樓的距離必須在二百五十六公里內,也就是說,全得在台灣本島內採購。
一○一大樓也必須重新更改用水與用電系統。例如抽水馬桶的沖水量,目前約九公升,而最基本要求是須維持在六公升左右水量,以此標準,一○一每個馬桶還須減少三公升水量才算及格。
為取得這張鍍金認證,一○一已預計投入六千萬元進行改善,但因為每年在省電、省水與垃圾減量都能達到一成以上,估計三年內就能還本。且研究還發現,綠建築可提高員工工作效率,「對老闆來說,員工每提升一%生產力,會比省下一○%營運費用還受用。」華森說道。
延伸閱讀:商品加註碳足跡 才能上架
碳足跡,就是計算一件商品從原料開採、生產運送,直到回收或丟棄,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。
在英國,TESCO等超市已開始要求供應商必須標註碳足跡才能上架。如1包洋芋片已計算出會排80公克二氧化碳,1瓶香蕉綜合果汁,則因英國當地沒種香蕉,必須自國外進口,因此會排放超過240公克二氧化碳。
未來,消費者購買任何商品,不妨仔細看看商品的碳足跡,選擇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少的商品,也算為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延伸閱讀:碳交易市場有多大?
●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將達96兆元,相當於375億桶石油的現值
●2030年可再生能源產業能創造的工作機會達2,040萬個工作,將近全台灣的總人口數
●2012年起歐盟對航空公司開徵溫室氣體排放費,全球航空業成本將劇增1,690億元,能買555萬張台北倫敦來回機票
●2030年前替代能源產業投資將達645兆元,約為日本GDP的4倍
●2013年全球綠建材市場規模將達18兆元,能再造317棟台北101

註:本表數據均換算為新台幣
資料來源:聯合國、國際能源總署、國際航空運輸協會、Point Carbon、NextGen Research
整理:陳泳翰
延伸閱讀:今年,歐美都加入減碳行列——全球減碳政策大事紀
1992年9月
聯合國制定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》,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,但沒有規定具體義務。
《京都議定書》通過
1997年12月
《京都議定書》通過,各國同意「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。」
2001年3月
美國以「發展中國家不承擔義務」為由,宣布退出《京都議定書》。
2002年4月
英國政府啟動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,為全球首例。
2005年2月
《京都議定書》正式生效。規範先進國家於2008到2012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,平均應低於1990年排放量的5.2%。
歐盟跑第一名
2008年12月
歐盟議會通過氣候能源包裹法案,使歐盟整體能源消耗量,在2020年前降低20%。
美國立場軟化
2009年6月
美國眾議院通過《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》,為溫室氣體排放訂定上限,已交參議院審議。
2009年8月
日本公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,2050年前國內排放量降低80%。
2009年9月
美國加州政府宣布,2010年底起開徵碳費,頭3年可徵6,310萬美元。
2009年10月
國際航空業者承諾持續提升燃料效率,2050年前,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基準減少50%。
2009年11月
歐巴馬訪中,將氣候變遷列為最優先議題,高於經濟恢復。
哥本哈根會議將召開
2009年12月
哥本哈根會議召開,全球將協商2012年後的溫室氣體減量標準。
小辭典_減碳!減什麼碳?
減碳,指的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。
但溫室氣體可不只二氧化碳一項,《京都議定書》中規範的溫室氣體其實有6種,包括糞便產生的甲烷、冷媒引發的氟氯碳化物等。當中,甲烷造成的氣溫上升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,氟氯碳化物更高達1萬倍以上。
不過,由於二氧化碳對全球升溫的貢獻比最高達55%,因此,常說的減碳,是以二氧化碳當作最大的目標。

沒有留言: